學術聲音丨王琛瑤 張啟翔 羅樂:中國古代“玫瑰”含義考
玫瑰(Rose)文化是當今全球最受關注的花文化之一,作為愛情的代名詞,其流行歷史逾百年而經久不衰。如今活躍于各大花市的鮮切花及園林中的玫瑰,十之八九皆為“現代月季”(Modern rose),其觀賞性強且應用價值高,為整個花卉產業創造出巨大的經濟價值。而植物學中的玫瑰(Rosa rugosa)曾部分參與到現代月季的育種中,或僅作為部分觀賞栽培,或用于食用、精油等用途,遠不及月季在園林中的應用。
中國是一個花文化高度發達的國家,中國的花文化是中國人民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以花卉為對象或主題創造的精神財富的總和,歷史悠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中國原產的玫瑰和月季其實都是世界古老的文化遺產,但縱觀各行業在把現代月季稱作“玫瑰”的同時,也默默認同了玫瑰文化完全源于國外的思想,大多對真正的玫瑰不關注,更無從談其來源和文化價值。自主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是推動我國花卉及園林行業發展的一項很重要工作,沒有文化的積極引領,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獨立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通過系統整理漢代至清代的600余本歷史地方志、農業指導書、文學詩集及醫學史書等中國古籍文獻,追溯古代“玫瑰”的由來和含義,挖掘原產于中國的玫瑰所承載的歷史記憶和文化價值,可為我國花卉創新與發展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撐。
文章概要
1
中國古代“玫”與“瑰”的考證

圖1.各時期古籍中對“玫”與“瑰”的記載
字形上,“玫”在古文中又作“玟”(圖1-1),一些記載中二字混用(圖1-2),后來二字逐漸分開,二字讀音不同,字義也不同(圖1-3)?,F今“玟”已不多見。
讀音上,“瑰”一說讀作“回”,一說讀作“瓌”(guī)?!懊倒濉爆F只存méi guī這一種讀音。
字義上,“玫”“瑰”與都代表寶玉,“玫”為美好的寶玉,“瑰”為圓好的寶玉(圖2)。

圖2.“玫”與“瑰”字音義考證聯系圖
2
中國古代“玫瑰”詞源的考證
■ “玫瑰”寶玉釋義
與“薔薇”等從“艸”的植物名不同,“玫”“瑰”二字從“王”字,二字本屬寶石一類。玫瑰作美玉一義講時又稱“火齊(音jì)珠”“火齊”火精”“朝霞大火珠”等。
“火齊珠”為雞蛋形狀大小的圓(球)形美玉,顏色為金色、赤色或紫金色,結構和質感如片狀云母;火齊珠可照光亮數尺,在強烈日照下可生火;根據其特性或可造火藥;玫瑰作為美玉,蘊含美好和圓好的吉祥寓意?,F代礦物學家推測火齊珠可能是現今被稱為“鋰云母”的一種礦石。
■ “玫瑰”植物釋義
東晉葛洪《西京雜記》中較早記載“樂游苑自生玫瑰樹,樹下多苜蓿。苜蓿一名懷風,晉人或謂之光風。風在其間,常肅肅然,日照其花,有光彩。故名苜蓿為懷風,茂陵人謂之連枝草?!焙笾撂拼?,人們已有記載區分玫瑰和薔薇。
自《西京雜記》往后的400-500年里,一直缺乏描寫“玫瑰”植物形態的文字資料,且這段時間內提及“玫瑰樹”時均引用《西京雜記》,沒有具體明確“玫瑰”的植物指代。樂游苑中的“玫瑰樹”和現代植物學上的物種玫瑰是否為同一種植物也不能完全認定。

■ 寶玉含義到植物含義的轉換
從兩者形態來看,玫瑰玉與玫瑰花在色澤與香味上存在相似性,其果色和果形與玫瑰珠存在相似性(圖3)。此外,古代與玫瑰相似的還有一種寶石,名“瑯玕”。在《抱樸子》中記載的“瑯玕樹”與“瑯玕”的關系也可以從側面說明“玫瑰”植物之名由寶石而來的可能性。

圖3.中國古代 “玫瑰”雙重含義轉化關系示意圖
3
中國古代玫瑰植物別名考證

圖4.玫瑰植物別名時間軸
“玫瑰”俗名在宋、明、清時期層出,有“徘徊花”“離娘草”“玉蕊”“玫璝”“回懷”“梅桂”“紫玉”“刺客”“(香)刺梅”“(山)刺玫”等十余種別名,體現了其香郁、刺多、移栽易成活等生長習性,及古人賦予玫瑰植物以美麗、香怡、祥瑞、留戀、離舍等多種文化意向。
4
中國古代玫瑰應用
“玫瑰”名稱從美玉中來,植物從“樂游苑自生”。其名或取自花,或取自果,或是命名者有自己的考量。而確認不疑的是,與今人相比,古人同樣喜愛玫瑰花。古代遺留下來的玫瑰繪畫集中在宋代和明代2個時期。五代徐熙、宋代林椿、明代陸叔平等人都曾留有玫瑰畫作以表喜愛。而唐宋時期也有唐彥謙、楊萬里、李至等人曾作詩吟詠玫瑰花。隨著歷史發展,記載玫瑰花的古籍數量逐漸增多?!吨袊竟偶畮臁分忻鞔峒啊懊倒濉钡墓偶?00余本,清代達400余本之多。依各地方志記,清代玫瑰的分布區域從宋時的江、浙、滬區域向北擴展至黑龍江,向南最遠分布到廣州、澳門地區,玫瑰的應用也逐漸拓展開來。
明代王世懋在《學圃雜疏》稱“玫瑰……色媚而香,甚旖旎……園林中宜多種”。玫瑰在園中可做花屏、或以株獨栽,亦可與其他諸花、石等搭配成景。自宋時便流傳有玫瑰花屏的記載。明代王世貞所撰《求志園記》中記有一庭院,開門便有風攜著路旁花屏上的玫瑰花香吹來。園主還以此將這條小路命名為“采芳徑”。古文中記載路旁外、水池旁、亭子四周、房前屋后均可種植玫瑰花。南宋朱弁《栽花》一詩中“環池又栽數品花,蜀葵玫瑰與石竹”之句即為池邊用玫瑰配植的寫照。清代“曉雨散春林,濃香浸紅玉”描述了拙政園園墻東頭栽植玫瑰之香。此外,清代金堡《載菴小記》中還有兼具經濟與觀賞價值的“玫瑰圃”之例。

5
結語
中國“玫瑰”的含義在其演化和發展過程中具有廣泛性和包容性。古代玫瑰從早期的“美玉”延伸到薔薇屬植物玫瑰、刺玫等,具備了多元的含義和寓意。而當今的玫瑰文化,不管是指代月季、玫瑰抑或是薔薇,也涵蓋了愛情、友情、和平、美好等眾多含義,為世人所普遍接受,并潛移默化的推動了整個花卉產業鏈的發展。
中國是世界薔薇屬植物的分布中心,月季、玫瑰等原產植物資源的輸出為世界月季育種創造了劃時代的奇跡,但其同樣具有獨特東方魅力的中國花文化輸出卻略顯不足。對照古今中外花文化的發展,中國古老的玫瑰文化足以融入到現代月季、玫瑰的文化概念中,并作為一種特色標志或符號來引導我國花文化的傳承創新,如美玉之吉祥寓意可作富貴之花,又如“徘徊”可引申為愛慕之花、“離娘”可引申為親情之花等,與世界文化不謀而合,而又具有原創新、包容性,對促進我國花卉產業發展可增添文化之自信。
關于中國古代玫瑰歷史文化記憶的傳承,除了對玫瑰進行詞源含義考證外,還有必要對古代園林、繪畫、民俗、器具中蘊含的玫瑰文化進行更為詳盡的考證研究,從而形成豐富的多元文化關系網,為充分弘揚我國花文化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注:轉自《中國園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