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一世界,一佛一菩提
2018/4/16 10:39:38??????點擊:
一人一世界,一佛一菩提。
<李佛傳奇故事>——編寫后記
作者:苗汀
歲月無痕跡。在民間,有痕跡者,方為情懷做事所感動而流芳百世。300年來,民間的大眾不但沒有忘記風顛和尚,而且始終以懷念、信仰、尊崇、美化、供奉的方式,來記住風顛和尚,以及一生的傳奇故事,這是民間的奇跡!奇跡的真諦是:無非是不忘風顛和尚的恩情,弘揚博愛的精神,期望現實生活中不斷有風顛和尚式的好人出現,多為民間大眾做好事,辦實事。由此看來,萬民眾口比帝王的金口玉言更為重要,更為普及,更加深入人心,也更加天長地久。
苦水川,玫瑰之鄉的鐘靈毓秀之地,出了一個滲金佛祖,這是所有苦水人的驕傲。而弘揚李佛文化精神,學習好人好事是苦水人和蘭州人以及西北人的榮幸和義務。借花獻佛,以李佛傳奇故事為小記!
苦水,是一個有故事的地方。
關于苦水,最早的記憶是從李佛爺驅豬馱磚的故事開始的。
在苦水,凡是一提到李佛爺,童叟皆知。這是什么原因呢?追溯其源,就是兩個字:情懷。在苦水的民間,能被尊稱“佛爺”者,不僅是一個有思想的人,而且還是一個有大智慧大情懷的人。修行成佛,這是一般人都達不到的高度和境界,望塵莫及中只能望而卻步。而李佛卻用他的民間情懷,書寫了傳奇的一生。從斷指出家,驅豬馱磚,支鍋放飯,濟貧扶危,懲惡揚善,圓寂成佛。這是一個心懷烈志、情系民間的行走思想姿勢的努力靠攏。
說句心里話,和李佛文化結緣,不得不先提一提我的家庭情況:我的祖父周文鐸公,他從12歲起就開始在苦水的各大廟會奔波相走,目睹了許多民間的事,在他的骨子里十分信仰李佛。我的祖父又是一個善于講李佛傳奇故事的傳承者,經?;钴S在鄉村講述李佛故事。并且,我的祖父是苦水老調《采花》的老藝人,培養了我的三姑周愛忠,成為蘭州民歌的傳承人。至改革開放的1985年,祖父和祖母一起率先帶領苦水街的民眾在一片廢墟上修建起了母子宮的李佛殿。成為修建母子宮的最早的功德主之一。其后,我的母親周月忠也信仰李佛文化,在母子宮的各大節會上,都能經常見到她忙碌的身影。2014年,我因工作之便,用了半年的時間,主持負責了母子宮的全面修繕工作。不曾想,這一次,讓我和李佛文化真正有了不解之緣。
一人一世界,一佛一菩提。經過這一次負責修繕母子宮的工作后,讓我再一次對李佛文化有了一個新的認識。2015年,我有緣認識了永登縣文化館的祁重泰書記和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張北辰主任,我便積極參與開展李佛文化和苦水老調的申報工作,一時間,上永登,下蘭州,便成了我的主要工作。經過努力,我申報的《苦水李佛傳奇》和《苦水老調》相繼申報成蘭州市級非遺項目。我也成為了《苦水李佛傳奇》的市級傳承人,并成了苦水李佛傳奇傳習所的負責人。這兩個榮譽是與兩位領導的真心關懷是分不開的,他們是我成長中的學習老師和扶持貴人。此情此意,永難相忘記。
“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讀書耕田?!奔亦l人從來不敢心比天高,他們只希望能耕作而食,免于饑餓,將兒女養大,這是無數苦水農民樸實而可憐的“中國夢”。從古到今,耕作之余,苦水人會省吃儉用送子弟讀書。子弟能取得舉人、進士功名,做官發財,光宗耀祖,這是多數人不敢奢望的“奇跡”,多數人只是希望子弟能識字,能知禮,能不辱沒祖輩,才是人間的正道。
作為這些人里面的幸運者,我在這不惑之年,一邊讀書一邊耕田,居然和李佛文化結了緣,便壯大了膽子,編寫出了這么一部《李佛傳奇故事》??墒?,與今日的鄉村記憶,包括我的故鄉玫瑰之鄉——苦水,鄉村的記憶和《李佛傳奇故事》這本書的描寫相比,已是滄海桑田之變了,即使和我這一代人童年的記憶相比,也面貌全非:故園凋零,傳統丟失,文化淪陷,這是不爭的事實。
我對此抱以不樂觀的態度,父輩雖老子弟在,還會有一代代人延續生命,那么怎么去賡續傳統呢?因為民間的生命力太強大了,民間的文化自生能力亦頑強無比,但也是不堪一擊的。這也是我編寫出版《李佛傳奇故事》的目的,讓讀者了解李佛文化與李佛精神。同時,我希望“李佛精神”能向人們傳遞真、善、美,包括李佛視救助為生命的獻身精神、堅守“愛源于生活”的精神、以及始終把民間大眾作為父母的情懷精神。這些只是李佛文化精神的一部分,《李佛傳奇故事》對于李佛精神的研究,僅僅只是一個開始。我希望有更多關于李佛研究的好文章期盼與讀者見面。
《李佛傳奇故事》共計五十章,另分寫了八個李佛傳奇故事的歷史花絮回顧,總計十萬字,其內容縱貫古今、橫及百科,比較全面、客觀地記述了李佛的一生。值此成書之際,我對一直關心和指導我學習成長的巨崇昭、苗介厚、繆樹德、楊永愛、王俊、張惠源、張惠祥、張北辰、付勝、楊曉文、唐正光、張得義、繆文軍、焦世禮、薛菊蘭等老前輩和老師們,以及為李佛文化做過貢獻的所有同仁,表示衷心感謝!
回顧文稿,我還自感有許多不足之處。特別是因歷史資料欠缺,致使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史事無法準確、詳細記述其發生和發展過程。諸如此類,望讀者共同建言,為李佛文化拾遺補闕提供線索,使今后的李佛文化更臻完善。
當然,明確了編寫思路,只是選題時不能心中有數,許多細節,仍是在實際中逐步的。但我卻常常被逼到捉襟見肘、難以自圓其說的窘境。這時,幸虧張北辰主任總能提出頗有見地的寫作意見,使我撥云見日,柳暗花明??梢赃@么說,張北辰主任不但是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稱職的領導,也是《李佛傳奇故事》很到位的編輯老師?!懊^過河”,這是一句古樸的民諺。一度寒暑,《李佛傳奇故事》一路寫來,可說就是對這句民諺的一種注釋。為了寫好這本書,我花大量時間閱讀了《風顛禪師實行實錄》這本流傳于苦水的民間手抄本,還有蘇裕民老師寫的《李佛爺傳奇》一書,并借鑒和汲取了蘇裕民老師的民間紀實寫作風格,最后我必須說明的是:這是一部絕非獨力可以完成的書,在整書的編寫過程中,不但得益于眾多朋友們的支持,也得到了許多文化界同仁的幫助。
因為真正的民間文化,永遠將面臨嚴格的檢驗。值此之日,以滲金佛祖的名義,我有這個信心:讓《李佛傳奇故事》成為李佛出生地——永登縣玫瑰之鄉——苦水的又一張文化名片。
編寫好《李佛傳奇故事》,是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和社會各界熱愛李佛文化的朋友們的厚望和要求,是苦水民間大眾的共同心愿,可惜筆者學識有限,資料和編纂工作各方面存在欠缺,雖經努力,自知存在缺點錯訛和紕漏,真誠地歡迎專家和讀者批評指正。
作者苗?。涸芎衽?,蘭州市永登縣苦水鎮苦水街人,現任永登縣苦水母子宮管委會主任,苦水李佛傳奇傳習所負責人,苦水李佛文化傳承人。
- 上一篇:苦水玫瑰參加昆山國際芳香展覽會榮耀歸來,收獲良多! 2018/4/16
- 下一篇:苦水鎮—李佛的傳說 2018/4/16